解决方案 首页 > 解决方案

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新定位中国新型城镇化将进入20新时代

2月10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获得国家批复,至此,全国22个超大...

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新定位中国新型城镇化将进入20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03-03 07:43:18   来源:老牌国际利来

  2月10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获得国家批复,至此,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全部获批。

  超大特大城市是我国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人口和经济密度都很高,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的全面获批,标志着我国重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蓝图已经绘就。

  ●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这些城市城区非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

  ●15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这些城市城区非流动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整体上看,这22个城市,基本都是国内近300城市中的第一梯队和优等生,东南西北中都有分布,能够说是中国众多城市大局中的“四梁八柱”了。

  另,据众多官媒报道,上述22个城市国土空间总规的报审和批复,事实上从去年就开始了,如今,于近日才完全批复,可见国家对本轮城市定位的调整,是多么的慎重。

  或许是因为,武汉,是一个承东启西、勾南连北的重要枢纽型城市吧,在当下产业和区域的重构中,更有其独特价值吧。

  以前,虽然也有不同阶段不同城市的国土总规的变化,但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这样集中在22个超大特大城市这么整齐划一的动作,还是非常少见的。

  因此,各界基本都把本次的调整和相关布局,视同为一次历史性的战略级的大变化。

  其背后的动因,很多,比如国外的剧烈变化、国际及其产业竞争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的竞争等,也在不断嬗变,中国和国内的城市产业等,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新挑战,大周期和发展模式变了,会深刻折射到全球上的每一个区域,国内的城市也不能例外。

  其次,这22座城市承载全国30%人口和50%GDP,其能量巨大、人口众多、在地理版图上也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等等,历史和近现代以来,逐步成为了改写中国发展格局和托举中国力量的“超级引擎”。

  再次,在本次的总规的审批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不再强调“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而重点强化了“区域中心城市”提法,从“单打独斗”改变为“区域协同”,区域内的协同和区域外的协同,成为了本轮城市战略定位的一个新原则。

  比如,深圳提出“一核多心网络化”格局,将12个功能中心与深汕合作区联动;武汉“一主四副”空间布局,推动光谷、车谷等副城承接主城功能疏解。

  用城市带动城市,用区域融合城市、用差异化价值塑造各个城市的不同优势等,最后形成一盘全新的大盘,意义重大。

  譬如,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而苏州则被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这种差异性,就要求每个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必须依据自己特点进行设计,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制符合当地特色的规划方案,实现精准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产业在哪里,人就会聚集在哪里;哪里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和获得更好的生活等,人就会流向哪里。

  这是一个客观性的产城人之间的基础型律动模型,暂不说国外的众多案例,仅仅从国内40多年的发展变化来看,这个特点太明显了。

  例如,以前,由于广深一代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容量等,长时间导致在国内出现了“孔雀东南飞”和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大潮等历史性现象。

  40年后的今天,全球性众多趋势快速重大变化,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7%的新阶段,再也不可能再现以往那种人口喷涌和众多红利加持的时代了,趋势和价值的红线,已然急速在调整和回落,大鱼大水的阶段一去不复返了,而跑步进入了精细化运营和产业有效转型的新周期。

  加之,当下趋势性的低迷和凛冽寒风等的裹挟,中国的城镇化距离其他主流发达国家的80%,虽然有13%左右的增长空间,可是,别人早就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已完成了那个历程,我们想短期做到,基本没有可能了。

  此外,国际间,各国各区域各城市,都遇到了同样的大周期的大变化,抄过去和他人的作业,皆难于上青天。

  也即,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瓶颈期,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这三类增量发展模式,似乎全都失去了有效的实际支撑。

  而,一步步,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逼向城市内缩这一刀刃向内的模式,叠加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等,总体上审视,中国的城镇化,已然浮现了一个新的特征:

  在快速聚焦于核心和主流性城市,很多二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外流的现象很严重,造成国内的新型城镇化,仿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部分主流城市的城镇化,而给国家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短短几年,就如同剧烈的地质改造,前述13%左右的城镇化比例的提升,任重道远。

  趋势裂变、产业更迭、区域重构、城市内缩、人口律动、就业实现、留去支撑,流动和就业人口都在快速向优势城市集中,当前,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城镇化也在快速内缩和局部化了。

  部分优势和主流城市,接下来,将如何有效去消化更庞大的人流、以及为新型城镇化贡献出新的科学合理的价值?

  波哥认为,上述22个城市的变化,在城镇化这个单一的角度来看,它们已经遇到了新的重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定位调整和优化那么简单了。

  避开寒风和冷水、寻找更温暖更能给我们自己所带来价值增长的新空间,趋利避害,这是根本的人性,很难遏制,同时,加上去年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5年计划的实施等,户籍的限制和相关资源的加强等,都在不断解构,也因此会强力推动相关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向这些优势城市聚集,这或许也是上面和业界相对忽略的一个新现象。

  流动人口要吃饭、要发展,否则,必然因时而动,因势而动,会对某些不能带来有效价值的城市,会弃之如敝履。

  在新的大趋势下,接下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会逐步变成个别区域或城市的城镇化,将从普遍性走向局部性,也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 其二,城中村改造,波哥个人判断,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最后一波大动力。

  如上,散落于全国各地各个城市中的城中村,因其土地性为集体所有,以及原有的农村属性等,对于城市的进化,不断已经变成了最后的凭依,是上述城市内缩和内观的最后的有效体现。

  搞定城市中的城中村、充分释放出土地价值,和把相关的村民变成市民,这是最快和最有效的办法,相对而言,这比把那些散落于各个城市的农民工变成市民会更直接简单。

  毕竟,城中村的广大村民,已经享受了许许多多的城市利好,也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等,通过拆迁和安置,能让其境遇有很多的提升等,现实的支撑要素更多,这一定不是那些在某个或某些城市漂移的农民工所能具备的基础条件。

  所谓的农二代、三代等,没有了爷爷辈、父亲辈等客观要素的强大加持,欲再杀出一条血路而成为市民,其难度更大了。

  因此,能预见的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迎来了新的变化趋势,过去的模式已经拜拜,新的要素已经再快速推陈出新,以优质城市为核心、从内部去找寻新的动能,一步步浮出水面。

  上述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不得不在最新的变化和制约下,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

  毕竟,他们全都代表着世界、国家、产业和城市和民众等,众多的新的希望和曙光。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城市国土空间总规的调整,即为城市发展的策略的重大改变,关乎城市全局的发展策略的调整,其背后的主要动因,来自于国际性大趋势大变化以及国内发展特征等的相关改变所形成的,绝不是22个城市定位调整那么简单,其中,含括的东西太多了,大家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深度思考一下。

  中国新型城镇化,已经快速进入2.0时代,将在多重维度改变国际、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相关产品
13916152339